但其实,任何事业能取得成功,都不是靠某一个人单独完成的。
这些大块头的机器里面,藏着许多精细的部件,它们都属于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领域——材料工程学。
有时候,项目能不能成功,可能就取决于那么一个不起眼的小材料。
比如说,在1966年之前,咱们国家的战斗机性能一直没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,主要就是因为缺了一个关键零件,那就是“空心叶片”。
那时候,就只有美国会这项技术,但师昌绪不甘心,心想既然美国人能搞定,那他也有信心做到。
他一辈子都坚守这样的想法,觉得国防相关的东西不能老靠买别人的。
到最后,师昌绪能不能如愿以偿呢?
【无中生有造零件】
上世纪六十年代初,我国的歼击机事业就像碰到了大冷天。那时候,我们国家的超音速战斗机歼-6,其实就是按照苏联的米格-19仿制出来的。
歼-6的复制之路真是挺不容易的。本来得花上两年时间才能搞定的事儿,结果愣是半年就搞定了,可这时间赶得太紧,歼-6的质量就显得很一般了。
歼-6问题多多,像是不停地哆嗦、铆钉松松垮垮,还漏油甚至可能着火。这样的战斗机,肯定没法上战场打仗。
贺龙元帅视察完后,决定要从零开始重做。新造的歼-6直到1964年才通过检查,正式配备给了部队。
不过要是跟美苏的超音速战斗机比起来,歼-6的性能可真是差了一大截,主要就是栽在了一个名叫“空心叶片”的部件上。
那时候,就只有美国会这项技术,而且还把它当成绝密,从来没跟外人说过。
对于当时各方面都急需发展的中国来说,要造出“空心叶片”简直就像是在讲神话故事,不过副总工程师荣科很有信心地说:一年内,我们肯定能造出来。
但是,专家们对这事儿并不太乐观。
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,荣科其实并没打算自己去做那个“空心的叶子”,而是师昌绪给了他底气,让他能放出这样的大话。
师昌绪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博士,他在单位的科研能力非常厉害,要是他这个高级研究人员都没辙,荣科还真想不到还有谁能行。
这天晚上很晚的时候,荣科来到了师昌绪家门口,轻轻敲响了门。
师昌绪一看有人来了,有点吃惊,赶紧请荣科进屋。荣科还没坐下,就激动地拉着师昌绪的手,一五一十地把事情讲了一遍,最后还问了他一个问题。
你能不能承担这个任务?
当荣科提出问题时,师昌绪显得有些为难,因为这完全超出了他所了解的知识范围。
他跟荣科老实说,自己压根就没瞧见过这玩意儿。荣科一听,立马拍着大腿说,他可见过啊!
在巴黎期间,荣科碰巧见到了空心叶子,然后根据记忆给师昌绪简单画了个样子。
师昌绪目不转睛地看着草图,心里琢磨着:要是能研发成功,那对中国歼击机的发展,可真是帮了大忙了。
师昌绪回想起自己以前的学习目标,眼神立刻变得坚定,他抬起头望向荣科说:
“美国能做到的,咱们肯定也能行!”
答应了荣科的要求后,师昌绪晚上肯定睡不踏实了,他琢磨着要怎么去搞研发。心里有了点谱儿,他立刻就拉起了一支将近一百人的研究队伍。
从最开始准备材料时,师昌绪就亲力亲为,一步步盯着,还认真记录和检查每一个环节。
就像爱迪生不断尝试才造出了电灯,材料学的研究过程,也就是一个不断犯错然后改正的过程。
在漫长又复杂的过程中,师昌绪一门心思扑在实验室,持续解决技术上的各种难题。
经过整个团队的齐心协力,师昌绪最终完成了荣科布置的任务,他只用了短短一年,就顺利研发出了空心叶片。
我们国家一下子超过了其他国家,成了第二个能造空心叶片的国家。到现在为止,这种空心叶片还在我国的航空领域里被大量使用。
在师昌绪的一生里,这事儿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环,但已经足够让他名声四起。
但他做研究,从不是为了追求荣誉或空头衔,他就是想把一辈子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,靠实业来振兴中国,这其实是师昌绪从小的梦想。
【身在美国心在华夏】
师昌绪在河北省出生,那时候,他家里可以说挺有文化氛围的。他老爹是个有功名的读书人,老妈也出身于当官的家庭。
虽然师昌绪长大后成了很厉害的材料工程专家,但他小时候在兄弟姐妹里并不出众。
但他没有选择放弃,也不愿意平平淡淡,而是相信努力可以弥补不足,正是这样的信念,成就了一位国家的中流砥柱。
小时候的师昌绪,开始把更多时间用在读书上,就算不是很聪明,但只要足够努力,也能比大多数人都要强。
师昌绪从小学起成绩就一直很好,后来顺利考进了冀绥平津联合中学。
1937年,抗日战争打响了,炮火猛烈地摧毁着中国的土地。原本打算当老师的他,在这一年里,决定改变自己的梦想方向。
他心怀报效祖国的大志,师昌绪打算去学习科学技术,用工业实力来强大中国。
师昌绪心里揣着用实业来拯救国家的梦想,于是在1940年考进了西北工学院,并且挑选了矿冶系来学习。
在学校里,师昌绪因为成绩特别出色,拿到了“林森奖学金”,而那一年全校总共只有5个人得到了这个奖学金。
毕业后,师昌绪因为成绩优异,全班第一,直接被选送到四川电化冶炼厂工作,在那儿待了两年后,他又被调到鞍钢去了。
在工厂摸爬滚打了两年的师昌绪,心里清楚得很,现在中国的冶炼技术还远远落后,再加上那时候的国民政府已经是日落西山,根本顾不上在这方面花钱搞发展。
师昌绪打算前往美国继续提升自己的学识。
师昌绪家庭条件很好,他去美国的所有开销都是自己支付的。为了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,师昌绪挑中了在冶金领域非常出色的密苏里大学。
只用了一年的时间,师昌绪就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,接着他又去欧特丹大学继续读博士。
师昌绪因为科研能力很强,已经有了在大学当助教的资格。
那时候,师昌绪还跟国内有联系,当他告诉大家自己在美国已经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时,国内的北洋大学就向他发出了邀请,盼着他读完书后能回国当老师。
师昌绪在国外留学期间,国内情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,国民党跑去了台湾,新中国成立了,这时候国内非常需要各类人才。
接到邀请后,师昌绪马上就打算博士毕业后回到祖国,不过实际情况并不像他想得那么简单。
1951年,有35位在理工和医药领域有学问的人,包括师昌绪,被列到了一个不能回中国的名单上。而且,为了不让他们想办法偷偷回去,连让他们离开所在国家的机会都给取消了。
他们被人盯着,被问东问西,就连自己的东西也被翻了个底朝天,还被拿走了。在这种处境下,师昌绪博士毕业后,只能先去麻省理工大学搞研究,缓一缓再说。
在麻省理工,师昌绪研究的“超强度钢”让飞机起落架的质量有了巨大提升,现在它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容易断掉了。
这项研究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期间非常流行,因此师昌绪得到了导师科恩教授的赏识和重用。
但是他一直惦记着回国,到处找人问怎么回去,还主动和留在美国的中国学者们联系。
到了1954年,回国的事情终于有了新希望。
师昌绪通过一位印度外交人员,给周总理送了一封信。周总理拿着这封信当作凭证,对美国私自扣下中国留学生表示了强烈不满。
这事传到美国后,一时间,美国的大街小巷都在热议中国留学生不让出境的事儿。
最后,美国因为受到压力而让步了,但他们有个要求,就是中国在朝鲜战争期间抓到的那些美国飞行员,得作为交换条件送回美国去。
为了让这些专家学者能够顺利回来,中国答应了美国提出的要求。在这些获准回国的学者当中,还有后来被誉为“中国航天之父”的钱学森。
【光辉的一生】
1955年,师昌绪在离开了家乡7年之后,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。但仅仅过了7年时间,家里的一切都已变得不再是从前的模样。
关于工作安排,师昌绪坚决听从国家的安排。那时候,领导给了他两个去处挑,一个是去上海,另一个是去沈阳。
沈阳天气冷得要命,环境也不好,很多人都不想去那儿,可师昌绪还是挑了个最需要他的地儿——沈阳。
师昌绪的第一个任务,就是到抚顺钢厂去解决冶金技术上的棘手问题。
像师昌绪这样的科研专家,其实不必每天都守在钢厂,但师昌绪还是坚持每天深入生产一线。
师昌绪每天早出晚归,在家和钢厂之间来回跑,想兼顾好家庭和工作。这样过了好长时间,他的身体终于累垮了,生了病。
尽管身体有病痛,他还是带着小组的成员一起研发铁基高温合金,让中国不再为缺少镍基合金而犯难。
这是师昌绪迈出的第一步,随后在他的引领下,我国成功填补了多项材料技术的空白,打破了国外的垄断,空心叶片就是其中的一项。
空心叶片研发出来了,这是个挺好的开始,不过接下来还得想办法解决大批量生产的问题。
那时候,贵州的170厂是负责做空心叶片的,但因为生产技术水平有限,做出的成品合格率太低,根本没法实现批量生产,结果还白白花了好多人力物力。
1975年,师昌绪主动要求调到贵州的170厂,他亲自上阵指导生产工作,紧盯着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,逐一解决遇到的难题。
贵州这边的生活条件,比起沈阳来要差些,师昌绪的老毛病又犯了,经常疼得晚上睡不着觉。
经过师昌绪多年的不懈努力,空心叶片的生产合格率终于提高到了70%,比之前的实心叶片合格率还要高。
这款产品在几百架军用飞机上使用后,军机的性能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。
就连大名鼎鼎的发动机设计专家胡克教授,也对空心叶片的制作技术竖起了大拇指,连连称赞。
已经到了该退休年纪的师昌绪,并没有选择去享受清闲的晚年生活,而是依然坚守在工作前线,抓住一切机会来提升国家的国防实力。
师昌绪觉得,咱们国家现在有两个材料方面还比较弱,一个是高质量碳纤维,另一个就是大型锻造机。
那时候,这两样东西都得从国外买来,可师昌绪不甘心一直受制于人,当有人提出反对时,师昌绪愤怒地拍桌子反驳。
国家的安全防线,哪能老靠买别人的东西来撑着呢!
凭借着知识的沉淀和以往成功的经历,师昌绪信心满满地说出了那番话,接着他就动手给国家写信,申请研究资金。
好多人都让师昌绪别掺和了,说这事儿跟他学的专业不沾边,但师昌绪偏偏倔上了,非得做到底不可,一副不成功誓不罢休的样子。
国家很重视师昌绪的建议,专门拨了1亿元资金来研究这个问题。
努力总会有回报,在山东威海,有家民营企业成功研发出了高性能碳纤维。
听到消息,师昌绪立马就跑到山东去了,亲自检查那些成品。一看检查结果没问题,他心里特别高兴。
大型锻造机的研发,是师昌绪亲自带队,组织专家一起讨论研究的,就像以前制造空气叶片那样,一切从零开始,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测试,一点点摸索出来的。
最后,我们国家终于有了自己制造的大型锻造设备。
师昌绪不仅在做研究上追求极致,而且在培养人才上也特别用心。
师昌绪提出建议后,中国工程院得以创立,它为中国的工程进步打造了一个全面的科学平台。
真让人难过,大型锻造机开始使用的两年后,96岁的师昌绪在北京去世了,走完了他灿烂的一生。
从新中国成立前到现在,有很多像师昌绪这样的国家人才,他们不怕苦不怕难,从零开始,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。
他们心里有着坚定的信仰,不会被任何诱惑和难关打倒。像这样的人,正是推动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。
一代接一代传递下去,后面来的人,也一定会配得上那些伟大人物的高尚品格。
#深度好文计划#

